短视频和直播带货进入“规范时代”,
短视频和直播带货进入“规范时代”
对消费者而言,通过观看直播以及短视频的渠道“种草”下单,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。主播们的卖力讲解、真切的体验分享,商品直观的呈现,刷屏的评论,让消费者乐于下单。疫情影响之下,多产业的“云复工”、消费者“云逛街、云购物”的热情高涨,更是助推了这种模式的演进。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,对202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78.8%的受访者通过带货短视频购买过商品。
也因此,不少平台都在大力发展直播电商购物模式。企查查数据显示,我国目前共有直播相关企业39.3万家,2021年前三季度共注册相关企业26.4万家,两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30.4%。短视频企业在2020年新注册企业数量达1720家,同比增长143%。
据相关机构测算,2021年整体直播电商GMV(商品交易总额)将接近2万亿元,年增速约90%,渗透率达到14.3%。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显示,预计未来几年直播电商仍将迅猛发展,2025年直播电商市场GMV将接近7万亿元,20-25年CAGR高达
37%。在流量经济蓬勃发展下,还将有更多“流量”转化为“销量”,为消费市场发展注入能量。
不过,与此同时,行业快速狂奔的背后,平台治理机制的缺失让问题和产生的消费纠纷不断暴露。近年来,直播与短视频带货行业屡屡出现主播虚假宣传、直播数据造假、赠品不兑现、延期发货、货不对板等问题。黑猫投诉数据显示,2020年全年,仅涉及直播带货问题的有效消费者投诉就达12000单。2020年,全国12315平台共受理“直播”投诉举报2.55万件,其中“直播带货”占比近八成,同比增长357.74%。